我要德国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3222|回复: 0

APS审后感——这是一场心理战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1

帖子

5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5
发表于 2019-9-8 00:39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刚刚结束了第一次审核,第二天下午就查到了通过的消息,虽然尚在意料之中,但仍旧非常激动,面谈前的巨大压力也一洗而空。

回想这次准备审核的过程,我想写写我的经历,一来是对自己一个多月来的感触做个总结,二来觉得网上很多帖子不是夸大、妖魔化APS,就是轻描淡写、简单化APS,我觉得有必要写出我的个人感受,便于让大家更客观的认识审核。

这篇文章,不是一篇纯粹的经验帖,我不会谈审核的细节,我想谈的是一种心得,一种站在APS终点上对整个过程复盘之后的认识。

我的个人情况如下,专业自动化,均分89.7,985高校,英语审核,8月3日递交材料,9月7日开始准备,9月19日接到通知电话,10月11日下午在北京面试。

尽管说了具体的个人信息,但我希望这个心得能成为一个方法论,而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成绩段、某一个专业、某一所大学的学生。

策略
我的准备过程是整整一个月(已经除去了没有准备的天数):

前25天复习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,后3天整理课程框架和相互联系,最后3天一直在用嘴说,用英语练习各课程的内容。前20天每天复习时间5-8小时,后面因为国庆放假,每天准备10小时左右。

准备策略自然是因人而异的,但和大多数通过审核的经历类似,有几个共同点:

重课程框架。

在国内本科,一个老师只教授一门课,每学期课程不一样,大多课我们学了、考了就束之高阁了。我们没有专业的框架、各课程的联系和递进关系,即使有,也只是头脑中的一个大致的框架。

管理学有一个理论,一个管理者能处理的要素平均在7个要素左右,而数学课、专业基础、专业核心、专业选修课如此多,大脑中的框架自然是不完善的,也容易被遗忘。

为此,我用了XMind,一个思维导图软件,来将大脑中的框架写出来,再完善。
11.jpg



有了课程框架,在复习各门课的时候能知道先后顺序,也能便于制定复习计划,了解复习进度。

课程框架的另一个作用,是让你想清楚:

我大学学了什么?

我的专业是干什么的?

我要去德国学什么专业?


这些实际上是APS涉及到的最深层次的问题,只不过审核官不会直接问,而会通过表层的专业问题问答,来推断出你的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


用嘴说出来。

这一点非常重要,这也是最后几天的重点,讲出来考验的是语言能力、专业能力和逻辑能力。

很多课,多数人复习完后能理解所有内容,但没有课程的框架,不知道从何讲起,讲出来也是一团乱麻,这是有专业能力缺逻辑能力;知道课程框架的,用英语或德语恰当的表达出来也很困难,这是有专业能力、逻辑能力,而缺语言能力。

尤记得大学一位老师给我们说学习的三境界,第一层境界是能听懂,第二层境界是会做题,第三层境界是能讲给外行。每层境界上都是对知识不同程度的掌握,讲给外行,可以说是要求最高的。

在讲的过程中,一方面需要我们快速的补上下一步的逻辑链条,在速度的要求之下,本来勉强弄懂的知识会再次被弄混乱;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条理清晰,去掉思维上次要的枝节,保留主干,绕开曲折晦涩的逻辑,朝简单直观前进。

很多时候试着一讲,就会发现自己纠缠于细枝末节,谈不到重点,谈到了重点,解释不清楚。

在这里建议大家练习结构化思维,也就是说,复习完一门课后,闭上眼睛思考下整个课程的框架,然后总结出来,从一门内容纷繁复杂的课程中抽离出其框架,抓住核心思想,提纲挈领地复习。 这样看起来要花更多的时间,但其实会加速你的复习。

例如我自己用XMind总结的自动控制原理的框架:
22.jpg

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框架
记外文术语。

在用嘴说的同时,要多看外文术语。一个术语不会,面谈时你可能要用十几句话、几张图来解释这个术语。

我没有专门的去背诵术语,而是边复习就边想怎么用英文解释,遇到不会的词,就立刻查,然后记在单词本上。

这里推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推出的术语在线网站,其缺点是很多术语查不到。另一个方法是用谷歌翻译,之后如果不确定翻译是否准确,再马上用英文维基百科查有没有这个术语,这两个网站都能上。


重实验、重应用、重画原理图表达。


审核官很看重知识的应用,也是读图狂魔。

在我面试时,她问我了一个函数。我心里大喜,给她大讲特讲这个函数的定义,从连续讲到离散,公式、积分表达式都写上了,审核官听了眉头一皱,问我一句,But what is its application? 我猛然醒悟,讲了一个应用,画了原理图,她听的时候就频频点头。面谈时还专门问到了我的一门实验。

既然审核官如此重视,那么我们更应当重视实验和应用了,毕竟国内大学讲理论多、实验课大都很水,也不被同学重视。


附上我的审核流程:
20分钟笔试

25分钟面试:

自我介绍

解释笔试题目

问大三上专业课

问实验

问一个知识点

收获
APS面试前的那个上午,我在独居的宾馆房间中,对着白墙将个人介绍、留德计划和专业课介绍一遍一遍的过。

上午11:30,我在脑海中过了最后一遍,拎起包,出门踏上了前往亮马桥地铁站的路。北京的风裹着寒意透过外套,嘴巴也被冻的干裂。那时我突然想,这一个月,为了APS把自己再一次在心理上绷到了极限,我到底收获了什么?

在准备之前,大二的模电课(一门电类基础课)我可以说是没学过,上课时没用心听,凭借考前一周,考试稀里糊涂考了过去,以至于后来学习时遇到模拟器件就心里发怵。还有很多门实验课,只是按部就班的跟着实验指导书做,很少去想实验为什么这么设计,为什么做这个实验,遇到问题调试不出来就编一个数据,或者拿同学的仪器让老师验收。

学完三年,课修了不少,但又不知道自己主攻方向在哪。作为自动化专业学生,丝毫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的,像计算机又不是,像电气也不是。对于去德国,只计划到被录取,对之后的情况只是在脑袋里有个模糊的印象,似乎是要在德企实习一下,似乎还可能继续读博士。

很多事情都在大脑里稀里糊涂的堆放着,这是准备APS之前我的状态。

经过一个月的准备,我把模电重学了一遍,不再畏惧模电;做过的实验弄懂了原理,我开始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认真做实验、锻炼动手能力,意识到了自己重理论轻应用的毛病。

我从一堆砖块中建起了一栋大厦,其中整齐的码放着各专业的框架和留德计划。各个课程讲了什么,用处何在,实验做了什么,在德国每一年做什么,申请的专业方向等等都梳理清了。

在北京的寒风中,我第一次在内心感谢APS,感谢它逼迫我,迫使我去思考这些自己一直想弄清楚却有没有意志完成的东西。

这便是我专业上的收获,而心理素质的打磨、自信的提升则是软性的、更珍贵的收获。

心理战
对于专业课认真学习过、语言问题不大的同学,APS是一场心理战;对于专业知识没学好、语言不自信的同学,APS更是一场心理战。

APS看起来是那么重要,一次不过,要等接近半年才能再次面试,而我们在申请审核时大都已经大四,一次不过的结果是整个的申请时间的延迟。

APS听起来是那么恐怖,大家口中的红灭、白灭、小土一众考官简直令人闻之胆寒。

网上也总能看到没有通过而诉苦、埋怨审核部的帖子,包括网传的50%的通过率等等。

种种负面信息,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

能不能顶住心理压力,决定了面谈的成败。

在面谈前顶住了,便能用平和、自信、适度紧张的心态去准备,各种策略这时才能有作用,复习有了效果,自然就自信了,心理状态也就愈发平和了。

顶不住压力,内心慌了,策略再好也毫无意义,而且复习也会成效少,这更加剧了不自信,让本来已经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陷入恶性循环,雪上加霜。

我在准备期间也有过心理濒临崩溃的感觉,时间不够用、说的不流畅,实验、自我介绍都没准备,眼看着时间一天天逼近,还要疲于上课,网上的帖子越看越焦虑。那时我想起了一句话:

When it’s tough, will you give up, or will you be relentless?
我想起本科三年日日夜夜的努力,想起德国读书的种种愿景,我不甘放弃。

于是我选择硬着头皮继续上,选择了relentless。说的不流畅就一遍一遍用英语连,时间不够用就挤时间。现在回想,我庆幸当时没有被压力击倒。

自我激励并不会始终奏效,那么,有其他方法能帮助我们抵御压力吗?

有。

80年前,在延安的窑洞里,在党内思想混乱、国家矛盾重重、日军虎视眈眈的时候,毛泽东写了一本叫做《矛盾论》的小册子。压力是矛盾的产物,这本册子,告诉了我们如何去看带矛盾。
33.JPG

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变化的依据,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…两军相争,一胜一败,所以胜败,皆决于内因。胜者或因其强,或因其指挥无误,败者或因其弱,或因其指挥指挥失宜,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。——《矛盾论》毛泽东
大家完全不必担心审核问题会有多么刁钻、审核官会多么咄咄逼人,甚至于去网上买资料,拼命打听别人审核的问题,这些完全没有意义。

真正决定审核成败的是审核的主体——你。你的能力是决定审核的内因,一切外界因素,如审核的难度、别人的资料、审核官是谁都是外因。

当我们用自信的心态,做了充足的准备时,内因便决定了我们很大概率会通过审核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不用再畏惧审核的难度、不用刷着APS交流群、不用在焦虑中度日、不再为一个人的危言耸听而瑟瑟发抖。

毕竟,道阻且长,APS不过是一个小关卡罢了。

不管风吹雨打,胜似闲庭信步。

转自知乎:Joeller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微信二维码
更多实用德国留学信息,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,关注51deguo官方微信公众号。
免责声明:
    本论坛为德国留学官方讨论、经验分享论坛,请勿在本站发布非法、色情等不良信息,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负任何责任。如发现有侵权行为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,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。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我要德国 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5-9-28 02:00 , Processed in 0.036845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